今年上半年粮食价格飙升格局仍难改变

发布时间:2022-01-20 16:48:05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 浏览次数: 【字体:

1月17日,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春顶在国是论坛上主要从粮食生产和需求形势、粮食进口与大宗农产品价格飙升形势、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种业经济的形势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观点分享。


第一,粮食生产和需求形势方面,李春顶认为主要有消费市场复苏和消费结构升级两大趋势。消费市场复苏包括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社会生产需求攀升,战略储备推高需求等,消费结构升级则呈现吃得饱向吃得好持续转换,粮食消费流向多元化等特点。


李春顶认为,未来在食物和食品农产品领域,随着群众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诸如营养、健康、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会进一步的扩大,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对蛋奶、肉类的需求会多于传统口粮的需求。


第二,粮食进口与大宗农产品价格飙升形势方面。“谈粮食生产的需求,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粮食的进口是个重要的话题,尤其在2021年大宗农产品价格呈现飙升趋势,所以粮食进口和大宗农产品价格的飙升是2021年以及到2022年整个粮食市场当中两个不可回避的关键词或者重要的领域和方面。”李春顶表示。从2021年我国粮食进口数据来看,2021年粮食进口量16453.9万吨,同比增长18%,2021年大豆进口量9651.8万吨,同比下降3.8%,占进口总量58.6%。2021年食用植物油进口量1039.2万吨,同比下降3.7%,占进口总量6.3%。李春顶表示,从进口绝对值上、进口额、进口值等方面来看,大豆和植物油都是上涨的,原因在于价格的上涨。其他一些品类的粮食产品,包括小麦、玉米、稻谷及大米、高粱等,目前可查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的进口量都是同比增长的。


同时,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跟进口息息相关,已经影响到我国未来的国内物价指数。李春顶表示,大宗农产品事实上是CPI指数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如果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不断持续上升,势必会导致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国内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也势必会带动输入性的通胀以及CPI同步的增长。数据显示,2021年多数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大豆、小麦、玉米和豆油期货合约收盘周均价每吨同比分别高11%、34%、40%和37%;国际棉花指数(SM级)每吨2757美元,同比高46%。同时,数据显示,2021年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7.2%,达到十年来最高水平。植物油价格同比上涨65.8%,创历史新高。“可以看出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对我们未来的粮食进口所带来的风险、不确定性,以及对粮食的安全都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和风险,也会形成输入性加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李春顶认为。


2022年在进口粮食价格层面方面,他预计上半年粮食整体的价格可能还是会在较高的水平,粮食大宗价格飙升的格局还难以改变,下半年预计随着夏粮丰收全球粮食供应的增加,及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所好转,在这样的形势下,可能下半年全球大宗农产品价格会有下降的趋势。


第三,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方面,李春顶表示我国目前的现状为口粮绝对安全,饲料粮对外需依赖度较高。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主要体现为:一是粮食安全外部不确定性增加,主要是国外市场的冲击,这种冲击一方面是因为价格的上涨。另外对外需的依赖程度过高,本身也是一种不确定性。二是农业生产资料成本上升的风险也很难消除。三是粮食供求总体趋紧平衡态势仍将持续。四是疫情、灾情、舆情“三情”叠加所带来的形势,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第四,种业经济的形势方面,李春顶表示:“种业是粮食的芯片,它是卡脖子工程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所以未来种业发展是农业增收重要的渠道。”


目前,中国种业市场规模居全球第二,增速快于全球市场。我国种业市场规模由2014年的482亿元增长至2020年552亿元,在全球市场占比达到18.34%。我国种业市场规模未来增长的驱动力主要来自生物育种、消费升级拉动高端蔬菜种子需求快速增长等。


不过,李春顶亦表示,总体来说种业竞争力不强,种业竞争格局相对分散,大的种业公司集团较少,从2020年全球种业市场集中度指数来看,全球大约是52%,中国市场种业集中度仅为12%,远远低于全球市场集中度。


目前,一方面我国种子企业已经成为了市场主体。人才实力不断提高,种子企业科研人员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品种自主能力大幅提高,农作物自主选育的品种占比面积达到95%以上,自主选育的品种占到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种业的差距还很大。2019年全球种子出口份额前四位分别是荷兰、法国、美国和德国,合计占全球种子贸易额的51.6%。2019年中国种业国际市场份额为1.35%,这一数字在2015年还是0.02%。


未来我国种业发展的方向上,李春顶认为在国家对种业发展已经做出了重要部署的背景下,要围绕全产业链打造现代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强农业种质资源开发利用、运用转基因技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新品种,保障粮食安全等多方面下功夫。